洞庭碧螺春

碧螺春茶,又稱碧蘿春,以形美、色艷、香濃、味醇“四絕”聞名,產於中國江蘇省太湖洞庭山一帶,此地氣候溫和,平均溫15.5°C至16.5°C,年降雨量1200至1500毫米,冬暖夏涼,水氣蒸騰,雲霧瀰漫,使得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,再加上疏鬆的地質形成了最適合茶樹生長優異自然環境。因形狀類似螺殼,而得名。江蘇人稱「碧蘿春」為「嚇煞人香」,此為江蘇話,意思是「永香得嚇煞人」據說有一年,因茶樹長得特別茂盛,竹筐裝不下只好放在懷中,豈料鮮葉竟因受身體溫度影響發出一種極濃的香氣,因此人們便稱為「嚇煞人香」稱讚其過人的香氣。而後某一日清朝康熙皇帝遊覽太湖時,官員以“嚇煞人香”茶獻上,康熙皇帝喝後相當喜歡, 但覺名稱甚不雅觀,因而取其色澤碧綠,外形似螺,又在春時採製等特點,遂題名“碧螺春”,自此成為宮廷貢茶。
據史料記載碧螺春茶應始於明朝,且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,為中國十大名茶之ㄧ,屬綠茶的一種。其製作過程十分精細,採摘時節自從春分開始,至穀雨結束,以一芽一葉的方式於清晨摘採, 摘下後還需進行挑選,去除老葉和過長的莖梗。炒製過程仍堅持手工,殺青、炒揉、搓團焙乾為三個重要程序,炒揉並舉為其特點,關鍵搓團焙乾工序。
碧螺春茶外型呈條索狀,捲曲成螺,上披滿茸毛,顏色碧綠。 沖泡後,湯色碧綠,味鮮甘甜,香氣四溢又帶著淡淡果香,實為茶中珍品。故有“一嫩(芽葉)三鮮”(色、香、味)之稱。碧螺春可依炒制鍋溫、投葉量、用力程度分為7級,芽葉隨1至7級逐漸增大,茸毛逐漸減少。級別低的則為鍋溫高,投葉量多,做形時用力較重。
為了能充分展現碧螺春獨特迷人的香氣,本店採用堅持傳統製作工序的好茶,只為讓您感受香氣於口中奔放之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