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夷岩茶

武夷岩茶有中國烏龍茶極品之稱,為中國十大名茶以及四大名叢之一,產於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區,此地多懸崖峭壁,平均海拔為650公尺,岩峰聳立連綿,九曲溪縈繞其間,氣候溫和,冬暖夏涼,年均溫在18度左右,雨量充沛,常年雲霧瀰漫,茶園多於岩壑溪澗間,四周皆有山地作為屏障,無須擔心風害。就是這樣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岩茶的優良品質。武夷岩茶自南北朝時期始有名氣,至唐代已栽制茶葉,有「晚甘侯」之美稱,宋代時已成為皇家貢品,由於其名氣漸盛,元代時在武夷山設有御茶園專門採制貢茶。
武夷岩茶依其生長位置可大略分成正岩茶(武夷山中心地帶,品質最高)、半岩茶(武夷山邊緣地帶)、洲茶(非岩石之田地或岩溪兩岸)等,另外也可依茶樹外型、香氣、茶湯顏色區分,有水仙、烏龍、佛手、和梅占。岩茶雖然品種繁多,但皆重「岩韻」,講究香氣和喉韻,香氣不濃,卻有清爽而細長,讓人沉浸。
岩茶製作程序繁複而細緻,首先,由於地理環境影響,茶農需利用岩石縫隙間或沿邊築石岸種茶,稱為「盆栽式」茶園,正所謂「岩岩有茶,茶以岩名,岩以茶顯」。採摘須注意時間,春茶是於穀雨後立夏前開採,夏茶於立夏後,秋茶則在立秋後,且堅持雨天不採、有露水不採、烈日不採,採摘完後的運送過程中要注意鮮葉的完整性以保持新鮮。下一步稱為萎凋又分日光萎凋和加溫萎凋,用以奠定岩茶的香味基礎。萎凋後為做青,是岩茶製作過程中的重要工序,是行程「綠葉紅鑲邊」的重要環節。為純化香氣,須於高溫下完成團炒、吊炒、翻炒的三樣主要工作,起鍋後要迅速烘焙,以避免溫度流失,影響品質,此步驟稱為炒青和揉燃。最後為烘焙,必以明火高溫水焙,溫度需由高逐漸低下,此步驟除了可提高耐泡程度,還可以熟化香氣、增進湯色的作用。
岩茶種類繁多,但皆有其獨特香味,味極甘潤,喉韻清冽等特色,尤其「三紅七綠」更成為辨識岩茶的主要特徵。本店為使岩茶特色展現的淋漓盡致,堅持最原始的製作工序,讓武夷岩茶平淡而清長的香氣在口中漫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