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平猴魁

太平猴魁是中國歷史名茶,產於黃山市黃山區太平湖畔的猴坑一帶,此地依山瀕水,自然環境十分優越,平均溫度14~15℃,年平均降水量1650~2000毫米,土壤深厚肥沃,通氣透水性好,使茶樹生長良好,品質優越。
太平縣產茶歷史可追溯到明朝以前。於清末時某一茶莊從茶葉中揀出幼嫩芽葉作為優質尖茶應市,一舉成功。由其以猴坑所產魁尖風格最為獨特,品質超群,也因其地名而得“猴魁”一名。關於太平猴魁的來源有著一段傳說:古時候,在黃山居住著一對白毛猴,生下一隻小毛猴,一日,小毛猴獨自外出,老毛猴立即出門尋找,幾天后,因勞累過度,老猴病死在太平縣的一個山坑裏。山坑裏住著一個老漢,發現這只病死的老猴,就將他埋在山崗上,正要離開時,忽然聽到說話聲:"老伯,你為我做了好事,我一定感謝您。"但卻不見人影。第二年春天,老漢又來到此處採茶,發現整個山崗都長滿了綠油油的茶樹,於是便移植栽培,從此,老漢有了一塊很好的茶山,再也不需翻山越嶺去採野茶了。為了紀念神猴,老漢就把這片山崗叫作猴崗,並將那山坑山坑叫作猴坑,至於所產出的茶就叫做猴茶。由於猴茶品質超群,堪稱魁首,後來就將此茶取名為太平猴魁了。
太平猴魁的採摘過程十分講究,必須於穀雨前後,當芽梢長到一芽三葉初展進,才可採摘,且須在晴天進行,雨天一般不採。其後3~4天採一批,採至立夏,採摘標準為一芽三葉,採回的鮮葉還要要進行“揀尖”,是形成太平猴魁特有香氣的重要工序所謂“揀尖”即折下一芽帶二葉的“尖頭”,為製猴魁的原料。“尖頭”必須肥壯,勻齊整枝,芽尖和葉尖長度相齊,且有八不要:芽葉過大、過小、瘦弱、彎曲、色淡、紫芽、對夾葉、病蟲葉不要。太平猴魁的製造過程分殺青、毛烘、足烘、復焙四道工序。
太平猴魁的外形兩葉抱芽,平扁挺直,葉色蒼綠,葉主脈呈豬肝色,俗稱“紅絲線”。茶湯色清綠明凈,香味清爽且帶蘭花香,口感甘醇,回味悠長,帶您親自品味。